- · 《现代国际关系》征稿要[09/01]
- · 《现代国际关系》投稿方[09/01]
- · 《现代国际关系》数据库[09/01]
- · 《现代国际关系》栏目设[09/01]
- · 《现代国际关系》刊物宗[09/01]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“一带一路”理论创新的新尝试 ——评傅梦孜新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五年多来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波澜壮阔,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成果收获颇丰。其中,持续性是“一带一路”研究中的冷点、难点,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傅梦孜副院长专著的《“一带
五年多来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波澜壮阔,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成果收获颇丰。其中,持续性是“一带一路”研究中的冷点、难点,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傅梦孜副院长专著的《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持续性》一书聚焦这一选题,围绕“持续性”,从历史、经济和政治三个学科视角,解读“一带一路”诞生的历史必然性,构建“一带一路”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,憧憬“一带一路”的光明前景。
作者通过挖掘中外历史文献,采取历史分析方法,不仅复原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,而且澄清了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“一带一路”的关系。在历史回顾中,作者重点剖析古代丝绸之路时断时续的问题,以史鉴今,这些历史经验对“一带一路”可持续性仍有重大参考价值。
从经济学视角构建“一带一路”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,是全书的核心价值所在。作者以“超大规模经济的外溢效应”“价值链延伸与攀升效应”“通道辐射型的区位导向”“基础设施建设的长程性”等四个变量出发,寻找四个变量之间的关联,建立“一带一路”可持续发展的因果逻辑。
如果说,中国经济的规模和体量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基础和前提,那么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质量和效益。只有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由低端向中高端攀升,由国内向国外延伸,“一带一路”才能获得持久动力,也才能够赢得合作伙伴的广泛支持。
从经济角度看,中国经济的“质”“量”和“平台”都具备了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可持续性就不成问题。从政治角度看,“一带一路”是一项宏大的国际性经济合作倡议,必然产生政治溢出效应,只有获得相关国家政治上的理解、认可、合作,最大可能减少误解、疑虑、抵制,才能谈得上“可持续”。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不断磨合与适应,形成战略对接,达到利益平衡;构成相互依赖,避免过度依赖。只有这样,才能达到经济、政治两轮驱动、相得益彰的效果,确保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持续性。经济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内生动力,政治是外部环境,也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。
总的来看,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涉及历史、文化、经济、政治等多个学科,是一个综合性难题,迫切需要跨学科的学术创新。该书从历史、经济与政治的三维视角解读“一带一路”的持续性,但并未对这三维之间的相互关系、内在逻辑、理论体系进行进一步研究。在该书的理论框架下,相信未来有更多地研究成果问世,共同营造出更为广阔的跨学科理论创新空间。
五年多来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波澜壮阔,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成果收获颇丰。其中,持续性是“一带一路”研究中的冷点、难点,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傅梦孜副院长专著的《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持续性》一书聚焦这一选题,围绕“持续性”,从历史、经济和政治三个学科视角,解读“一带一路”诞生的历史必然性,构建“一带一路”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,憧憬“一带一路”的光明前景。作者通过挖掘中外历史文献,采取历史分析方法,不仅复原了古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,而且澄清了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“一带一路”的关系。在历史回顾中,作者重点剖析古代丝绸之路时断时续的问题,以史鉴今,这些历史经验对“一带一路”可持续性仍有重大参考价值。从经济学视角构建“一带一路”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,是全书的核心价值所在。作者以“超大规模经济的外溢效应”“价值链延伸与攀升效应”“通道辐射型的区位导向”“基础设施建设的长程性”等四个变量出发,寻找四个变量之间的关联,建立“一带一路”可持续发展的因果逻辑。如果说,中国经济的规模和体量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基础和前提,那么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质量和效益。只有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由低端向中高端攀升,由国内向国外延伸,“一带一路”才能获得持久动力,也才能够赢得合作伙伴的广泛支持。从经济角度看,中国经济的“质”“量”和“平台”都具备了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可持续性就不成问题。从政治角度看,“一带一路”是一项宏大的国际性经济合作倡议,必然产生政治溢出效应,只有获得相关国家政治上的理解、认可、合作,最大可能减少误解、疑虑、抵制,才能谈得上“可持续”。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不断磨合与适应,形成战略对接,达到利益平衡;构成相互依赖,避免过度依赖。只有这样,才能达到经济、政治两轮驱动、相得益彰的效果,确保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持续性。经济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内生动力,政治是外部环境,也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。总的来看,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涉及历史、文化、经济、政治等多个学科,是一个综合性难题,迫切需要跨学科的学术创新。该书从历史、经济与政治的三维视角解读“一带一路”的持续性,但并未对这三维之间的相互关系、内在逻辑、理论体系进行进一步研究。在该书的理论框架下,相信未来有更多地研究成果问世,共同营造出更为广阔的跨学科理论创新空间。
文章来源:《现代国际关系》 网址: http://www.xdgjgx.cn/qikandaodu/2020/0901/331.html
上一篇: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及中日合作前景 ——专访中国
下一篇:秉承合作初心 坚持多边主义